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刀尖起舞,只为守护生命

在生命禁区“大脑”舞动手术刀,犹如在钢丝上行走,稍有不慎,病人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神经外科医生常常面临“背水一战”的境地,这更加要求医生对手术一定要精细,不慌张,不毛躁,敢于担当。

作为神外大夫中的佼佼者,漆松涛经常被求医无门的绝望病患家属当成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 漆松涛在认真倾听病人的诉求。

“一年做了四五次手术,在上一家医院住了100多天,目前已经花了70多万!”杨先生的父亲今年69岁,患有脑胶质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十年了,为了治病,他们走了很多弯路。

胶质瘤取得疗效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充分的手术。杨父在确诊初由于瘤子不大,无症状,害怕手术风险,故选择保守治疗。直至近年,病情日益加重,走路不稳,小便失禁,还嗜睡,不得不做手术。

但在外院,医生不敢将肿瘤全切,怕病人下不了手术台所以只切了70%,然而效果非常不理想。术后杨父一直处于昏迷不醒、感染不断的危险境地。

“反复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小手术不断,管子交替插在父亲的腹部、颈动脉......始终醒不过来。”每次探视看到躺在ICU的父亲上着呼吸机、全身插满管子,孝顺的子女很是心疼,好几次被突如其来的病危通知吓得魂飞魄散。

“那时候,医生都劝我们放弃了,但我们还是想博一把!”杨先生四处打听,每次都是抱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几家大医院给出的建议出奇一致:引流脑脊液,别无他法。有的医生一看病理结果4级了,直摇头认为没有治疗意义,哪还敢接手?

心情跌到冰点,杨先生快要放弃了,苍天不负有心人,偶然听人说起漆松涛“只要他敢收病人,就会有希望”。他暗淡的目光涌现一丝希望,赶紧带着病历和片子直奔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医生办公室。

◎ 起笔画图,是他看诊的一个习惯。

“病人术后昏迷不醒,根本原因是肿瘤压迫下丘脑重要结构。”这是杨先生见到漆松涛告知父亲的病情后,听到漆松涛说的第一句,实体肿瘤不予切除的话,颅压难以下降,周围受压迫的神经功能组织也无法重新恢复功能,病人谈何清醒?

细看杨父的病历和一张张影像片,漆松涛的眉头由紧皱逐渐舒展,尽管病理报告显示4级,但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坚定的理论知识,敏锐专业的直觉判断,“肿瘤有可能是三级”,告知家属:“病人仍有机会手术。”

医生分析有理有据,病人和家属方才有信心。“不仅如此,漆教授单凭片子,就分析出我爸这几个月的治疗情况和状态变化,简直就是神还原!”说起漆松涛,杨先生直竖大拇指,赞口不绝。

◎ 仔细查看病人的片子,漆松涛不想在病人病情的诊断上有一丝错漏。

少突脑胶质瘤并不少见,但杨父历经数次手术创伤,生命悬于一线,现在要做的手术是补救,好比拆烂层,难度可想而知更是无人愿意干的麻烦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最宝贵的,经不起丝毫马虎与懈怠,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漆松涛要求科里医生上了手术台就必须做到“精细如发丝,决断如将军”,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将手术器械层层深入到10厘米以上的颅内,切开硬脑膜,精准找到肿瘤的位置。将胶质瘤和周围的脑组织小心剥离,沿着肿瘤界面作“雕花镂空”式切除,同时眼观六路注意保护神经。漆松涛带领团队足足奋战了近5个小时,终于把杨父的脑胶质瘤全切除,术后复查磁共振证实肿瘤全切除,手术很成功。

“现在是术后第三天,病情稳定,在调整脑脊液引流,只等春暖花开,父亲醒来后一家人过个好年。”杨先生扭头看向一旁的妻子,与之对视一笑,心里无限憧憬。他们说,多亏遇见了漆松涛教授,给了父亲活下去的希望。

◎ 漆松涛用仁心仁术,不停地创造着拯救生命于万一的奇迹。

就这样,漆松涛在不停地创造着“拯救生命于万一”的奇迹,而且这样的奇迹太多太多,数不胜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神经外科界流行起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您实在不想放弃,就去找漆松涛吧!”

123
往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