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经典回顾
请选择往期

突破 

“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来自患者临床迫切的实际需求。”

28岁的许丽费了些力气才说服母亲同意她的选择——接受多器官移植手术,一次性切掉肝、胆、脾、胰、胃、十二指肠等9个上腹部组织器官。

事实上,她已经别无选择。2004年5月,她被断言,生命最多还能靠白蛋白输液维持几个月,当地医院甚至拒绝对她继续收治,自从被确诊为胰腺囊腺癌合并多发性肝转移后,许丽的生活就被放置在医院、药品和恐惧之间,但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死亡的逼近,还是第一次。

“豁出去了”许丽心一横,“既然都已经被‘判了死刑’,自己这么年轻,不试就什么都没有了。”彼时作为她信心支撑的,是她在报纸上看到关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全国手术量位居前列的一则新闻。

当时器官移植技术在国内相对成熟,中山一院移植患者的生存率排在全国前列,但即便如此,摆在主刀医生何晓顺面前的却是一道极难的题,多器官移植是器官移植领域最为复杂的尖端技术,当时全球仅有数十例报告,绝大部分手术是在美国匹兹堡和德国的大型器官移植中心进行。“在此之前,国内也有人尝试过多器官移植,病人没出ICU就不幸离世了。”何晓顺说,为了降低感染的风险,他一头栽进了实验室中,从改良动脉静脉重建、预防胆道并发症出现……一次又一次的操作演练后,一种从未有过的“简化式的多器官移植”手术方式初具雏形,事后证明这种手术方式不但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也可显著减少移植患者的创伤与术后并发症出现。

◎2004年6月4日,广州本地媒体详细报道了这一例手术。/ 羊城晚报

虽然术后两年,许丽还是因为肿瘤复发离开了人世,如今回忆起多得的这两年时光,许丽的母亲依然充满感激,“我们学会了珍惜,挺好!”

今天,中山一院不但成为实施简化式多器官移植例数全球最多的中心,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也达到了75.4%。何晓顺感慨道,器官移植手术和其它手术的最大不同在于,如果不做,患者连一丝丝活命的机会都没有,与此同时,因为供体器官短缺,每一次手术机会都显得弥足珍贵,为了提高一点点移植成功率,医生们绞尽脑汁,如履薄冰。

2017年7月23日,在器官移植手术室内,何晓顺刚完成了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在护士的帮助下脱掉了沾血的手术衣。

◎何晓顺的这一创新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 中山一院官网

传统的器官移植技术包括三步骤:器官获取,保存以及最终的植入。此前,器官在获取后,会用保护性的化学溶液进行灌注,降温,然后放入0-4℃的器官移植保存液中冷藏保存,类似于用冰块保存海鲜的道理,通过降温来保存移植器官的“活力”。

但在这个过程中,器官已经脱离了人体,处于无血流供应的状态,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缺血、冷冻和灌注损伤;另一方面,等新肝脏移植到病人体内后,需重新恢复血液供应,这个过程医学上称为“再灌注”,又会面临一次未知的风险。由于供肝要用低温的灌注液冲洗、保存,原来残存在肝脏内的灌注液可能在血液恢复供应的一瞬间“冲入”患者的体内,这一冷热交替的巨大冲击会导致患者血压降低、心率加快甚至心脏停跳,“捱不捱得住这最后一关,医生也没把握”。

“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器官移植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使所有肝移植患者平均一年生存率停留在84%左右”。“不服输”的何晓顺于2014年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在不中断器官血流的状态下完成移植全过程?这个大胆的设想,经过3年不断“实验”,最终变成现实。回忆起手术前一晚,何晓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袋里就像过电影一样,一遍遍演示着手术的各个环节,决不能有半点差池。”

那晚睡不踏实的还有51岁的王兴国,早晨6点不到就醒了,已处于肝硬化晚期的他是“无缺血”肝移植的首例患者。

怎么进手术室?“直接走进去,竖着进去,横着出来。”醒来后,王兴国干脆坐在病床上与旁边的亲友们聊着天,语气故作轻松。

上午11时许,在医生引导下,王兴国换上手术服,穿过长长的窄廊,走进手术室,何晓顺介绍,不同于传统的肝移植手术,“无缺血”手术的第一步是摘取器官前,先将连接捐献者肝脏的血管接入到“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中;第二步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该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从而实现平稳过渡;第三步在将肝脏转移到王兴国的体内时,先将王兴国的血管接入到移植器官上该系统中,在他的血液循环系统复流的同时将机器撤离,在这个过程中,肝脏里的血流一刻都未停止过。

◎何晓顺团队历时3年研发出全球首台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为离体器官创造了接近体内生理条件的灌注压、温度、氧合及生理支持。

王兴国进入手术室后,留在门外的妻子和儿子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压力。他们不敢坐在家属等候室,怕医生叫家属时听不见,一直站在手术门外焦灼地等待至亲“归来”。

6个小时后,王兴国被推出手术室送到重症监护室,手术极为成功,母子两人听到消息后相拥而泣。

如今,“无缺血”肝移植术已实施82例,何晓顺自豪地表示,在进行了科学比对后发现,这一技术让供肝的肝损害降低了3/4,术后的排斥反应没有增加,而患者在ICU特护时间缩短,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预计将提升10%左右。

◎早上进行了一台“无缺血”肝脏移植手术,最关键的步骤依然需要何晓顺主刀,几个小时下来,汗水已经浸透了衣服。

2021年4月,何晓顺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开启“热移植”时代》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这也是我国首次荣获此项大奖。《美国移植杂志》发表评论,认为这将是“器官移植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世界移植协会主席 Nancy Ascher 表示:“无缺血器官移植可以拓展至心、肺、肾等移植领域,并可向全球其他地区推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234
往期故事